“一带一路”,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联通陆与海,交织古与今,吸引着无数的建设者用智慧与责任为之挥洒汗水,为之奉献青春,在中国二十二冶就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在马来西亚马中关丹焦化工程中,烙印下中冶人的足迹,又在疫情严峻的关键时期,在马来东钢焦电工程中,开启中冶人在“一带一路”钢铁建设征程中的新篇章。

战疫开工,因地制宜,全力铺平挺进路。中国二十二冶马来东钢8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项目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甘马挽县,工程开工之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目前当地政府“有条件限行令”政策仍在实行,国内人员也因疫情原因不能按时到岗,项目部仅有的三位管理人员要同时负责东钢焦电工程和联钢石灰窑石灰石、白云石破碎工程两个项目的施工,管理人员不足、施工人员紧缺、全球性疫情严峻、恰逢当地“斋月”及“开斋节”(开斋节即马来新年)、生产物资紧缺及运输受限等一系列困难摆在眼前,三位管理人员迎难而上、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将难关逐一攻破。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项目部与分包单位协调,积极联系联钢场内及固定居所的外籍劳工,采取“点对点”人员入职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满足现场劳动力需求;为克服物资紧缺及运输受限问题,项目部依托当地资源,做好施工材料入场与储备工作,同时将小节点再细化,将每天施工内容进行量化,将每日所需物资、机械等提前筹备、订购,避免延误工期。就这样,项目经理驻守东钢焦电项目,工程部长及财务部长驻守联钢石灰窑项目,三个人通过网络进行互相指导作业,同联钢 “老市场”保持长期合作的同时,在东钢“新市场”中逐步打开局面。新工程开工伊始,他们从荆棘中打开了一条宽阔的挺进之路。

精心部署,蹄疾步稳,实干打响第一枪。按照东钢炼焦项目部部署,焦炉用第一批耐材最早5月31日到达施工现场。为保证5月底耐火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有足够良好的场地堆放,煤棚3区D-E轴必须在5月23日完成混凝土浇筑。接到命令,项目部立即针对节点要求全面协调落实人员、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各项工作安排,依托东钢当地物资供应市场资源,做好施工材料入场外协,同时合理规划加班作业时间,采取管理人员值班、作业人员轮班的工作制度,24小时不间断作业。尽管时间紧、人员少、工作量大,项目部并没有放松对安全、质量的要求,作业前的安全交底、夜间施工的安全教育、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自检,每一项工作都贯穿于紧张的施工之中,以安全“零”事故、施工“零”返工、质量“零”整改为节点的实现助力。5月23日,历经36小时的连续奋战,1800立方米混凝土成功浇筑,这支由年轻人带领的项目团队,由中马两国作业人员共同组建的施工队伍,在保证疫情期间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要求节点完成了煤棚3区D-E轴筏板基础砼浇筑工作,顺利打响开工后的第一枪。

战疫有胜时,施工不停步。严峻的疫情与艰苦的施工环境并没有阻止中国二十二冶马来东钢焦电项目施工的步伐,尽管只有三位管理人员,但他们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马来天空上放射着火一般阳光的烈日,他们用行动彰显中冶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责任与担当,用汗水诠释“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张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