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打造精品拓市场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江苏滨海北区海上风电项目纪实
张 亮 发布日期:2016-01-21

天高云淡,晴空万里。一辆辆满载风电塔筒构件的卡车迎着朝阳从成品车间鱼贯而出,标志着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江苏滨海北区海上风电塔筒项目完工。
近年来,风电塔筒制造行业虽几经波折起伏,但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支撑下,仍然保持了平稳向上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海上风电项目方兴未艾,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作为维斯塔斯公司合格供货商之一,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具备维斯塔斯(Vestas Wind Systems A/S)风电塔筒制作资质,拥有承接国际最高水平风电塔筒制作业务的能力。公司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形势,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市场、大环境、大客户”的营销思路和运作模式,加强了与华电重工等企业的联系合作,加大海上风电塔筒制造市场开发力度并取得实质进展,成功获取了公司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市场订单——中电投江苏滨海北区(H1)100兆瓦海上风电场塔筒制作项目合同,为公司在海上风电塔筒制造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江苏滨海北区海上风电项目属于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中的44个项目之一,是符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北部中山河口至滨海港之间的近海海域,在滨海港水域港界西北侧。风电场形状为矩形,中心离岸距离7.5千米,规划海域面积20平方千米。工程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包括25台单机容量为4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为33286万千瓦时,年上网电量为23966万千瓦时,对于开发海洋风能资源、优化能源用电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承担了该工程部分风电塔筒筒体的卷圆加工任务,前期工程总量约2000吨。
虽然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在以往博德玉龙、昌黎大滩等风电塔筒制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这些陆上风电塔筒项目相比,此次海上风电塔筒项目无论从技术工艺、质量外观,还是在工期等各方面,均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公司干部职工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项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经理颜世强亲自负责,以项目为重点,以生产为对象,提出“打造精品工程、以现场促市场”的目标,切实加强了项目统筹策划和全程管控。组织经营、生产、设计、技术和质量等相关部门人员,加强与甲方的交流互通,全面掌握项目情况,明确部门分工,分解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到人,并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为施工生产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加强对各工序、各环节的过程管控,贯彻落实精细管理和质量三检制,督导车间班组认真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制作,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外观。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从项目开工到结束,除每周在现场召开项目碰头会之外,公司经理颜世强等班子成员几乎每天到车间班组进行检查,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常驻生产一线进行指导,针对施工生产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解决,提高了项目运转效率。在公司党政班子的积极组织动员下,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度,各基层党小组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加班加点、抢抓工期,使施工生产不歇脚、不断线,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项目全面履约贡献力量。
在施工生产中,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围绕项目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技术工艺创新并取得明显成效。此次海上风电桩基管板材采用DH36高强度船体用结构钢,卷管直径长达6米,钢板厚达80毫米。如此高强度材质的厚板大直径卷管焊接,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尚属首次,给几无经验可循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带来很大挑战。为此,公司抽调潘程瑜、杨彬等技术骨干组成创新攻关小组,在车间现有的设备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材质、研究卷制工艺和反复试验,找到利用水平下调式三辊卷板机和埋弧焊机进行卷管焊接的正确方法,克服了厚板压头和DH36高强度钢材的焊接技术难题,成功将卷管椭圆度控制在25毫米以内,周长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经探伤检测焊接合格率达98%,完全满足海洋风电桩基管技术和质量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保证履约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甲方的高度赞赏。同时,公司领导趁热打铁,认真安排总结经验,完善了海上风电项目桩基管制作工艺,为提高厚板大直径卷管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开拓海上风电市场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备制造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在项目的高难度和甲方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和人员条件,精诚团结、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创新创效,努力将首个海上风电塔筒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打开了公司开拓海上风电塔筒制造市场的崭新一页。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